目前分類:文摘 (10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節錄於邱妙津的日記


 


十一月二十二日


證言的詩行   巴索里尼


(孤獨:你必須非常強壯


以便去愛孤獨;你必須有一雙好腳


和不凡的抵抗力;你必須避免


傷風感冒,喉嚨痛;而且你必須走,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自《南方周末》)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愛國﹐後來知道“國”的定義有問題﹐通常那循循善誘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義的
“國”﹐不一定可愛﹐不一定值得愛﹐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後朝人在寫﹐後朝人
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隻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
移位﹐使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史往
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隻是愚
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分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
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隻有極
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藍川芥

 今天的雲,像是從名為「曾經」的曾經飄來一樣,灰濛濛的一片,帶著淡淡憂愁的感覺
始終不變。我一眼就可以看出,那樣的愁雲慘霧又準備吸引多少這世代人們的悲慟靈魂,
關於親情,關於性情,關於人生。以及,關於愛情的。

 如果地球還有一週就要毀滅了,你會想怎麼過?《電影情人夢》(Rainbow Song)裡的
小葵選擇和男朋友平靜的度過世界的最後一天。但有多少人曾經經歷像小葵一樣的感覺,
我不斷的付出愛,不斷的期盼與等待,但是「原來世界仍正常的運轉,全部的人都還活著
,只有我死了。」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外之下看到這本書,書名是「好滿足」,是本科普書
,介紹人怎樣會感到滿足?從生理上的實驗數據來證明人
的行為。

滿足與快樂(或幸福)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涵蓋了行動層
面—特別是針對具有「新鮮感」與「挑戰性」的種種行動。
快樂可能在偶然間獲得—例如中樂透、擁有樂觀個性的基因
,或有幸未生而貧窮;滿足卻只有在有意識地決定做某事之
後才可能產生。這本書強調的是:為活動賦予意義是人類特
有的需求,而滿足感恰巧掌握到了這項需求。當你趕到滿足
,便是找到了意義,這比快樂或甚至幸福都更持久。滿足感
不是來自目標的達成,而是來自為達目的所必須採取的行動
。滿足不會憑空而現,你得靠辛苦得來;滿足不會從天而降
,你必須採取行動。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rom PTT CATCH版
作者:skykissx


你相信聖誕老人嗎? 先說個故事給你聽

原故事大家可以google 一下 究竟有沒有聖誕老人這個key words

1897那年,有一個名叫Virginia的八歲小女孩寫信給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她天
真得問:『我八歲了,我的一些朋友說這世上沒有耶誕老公公,爸爸說如果我寫信太陽報
,就會知道他是不是存在!請你告訴我真相,這世上有耶誕老公公嗎?』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8 Mon 2008 16:28
  • 黑暗

 






















颱風剛剛過境的午後,天色陰暗,辦完離校手續,繳了論文,拿到畢業證書,真的畢業了。


辦完手續後跑去打球,直到天黑,球場邊人群也散去了,這次我沒有留下來,我也是散去的人群其中之一。騎車回住處的路上,大概是颱風過後供電還有點問題吧,志學村周遭一片黑暗,自覺彷彿又回到兩年前學校周邊還沒立起路燈的時光,還能遁形於夜色或是更黑暗一點的什麼的時光,甚至更早。更早,當我介於目盲和盲目之間的少年時光。車前打起大燈,還是只能看到前方約十公尺遠的小路路面。更準確的說法,是只能看到小路兩側的白色邊線,像蜿蜒的軌道,多折的規矩領著我。淡淡水霧裡的白色邊線。


我看看四周,四面都浮動著稀薄的、難以捉摸其形的水氣,透著全部的涼意,恐怖的氛圍正包圍著我。但在此同時,天空的雲層也在漸漸散開,星光被一點一滴漏了出來。像是許多祕密,知道了也不能如何的那種、時間與生活的祕密,眾人都能知道的祕密。知道卻未必都在意的祕密。我突然有了覺悟,從此以後就真正離開學生時光了。看著車前黑暗而迷濛的……霧氣,或更廣泛說,是車前的整個黑夜吧,沒有路燈也不會有來車的黑夜,不知道躲藏著什麼的黑夜,覺得危險,卻也覺得安全。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於網路上某流傳Email:

九月的時候,我換了一家公司。 辦公桌都是隔斷,相互間看不見。
但相鄰座位間打電話卻能聽得一清二楚。
我左邊的同事,似乎是個很黏老婆的男人。
「老婆,今天晚上我想吃紅燒肉噢。」
「老婆,那件灰格子的襯衣燙了沒有?明天我要穿的。」
「老婆,我又饞你的蔥油餅了。」刻意壓低的聲音,


竟是糯糯軟軟的。

我在心裡暗笑,這男人是在向他老婆撒嬌呢。
男人一撒嬌,女人就得舉手投降了。
少不了暗地裡留意他。是一個很普通的中年男人,
事業上雖然沒有什麼成就,家庭生活肯定經營得相當成功吧。
他的老婆,絕對是那種賢妻良母型的。

他給老婆的電話打得很勤,絮絮叨叨的,最後一句總是在提要求,
要他老婆做這樣做那樣。 簡直就是一個被寵壞了的男人。
上班時間,突然想起什麼來了,立刻就給他老婆打電話過去。
從他打電話的神情判斷,他老婆竟是從未拒絕過他,
對於他繁瑣的要求,總是欣然領命。

他跟著笑:「正是, 正是。」

有一個星期天,我喉嚨疼,到醫院去拿點藥,竟然意外地遇見他和他老婆。
他老婆,不是我想像中精明幹練的樣子,相反的,林黛玉般的虛弱纖瘦。
客氣地打過招呼,他扶著老婆,小心翼翼地走了。

接待我的醫生很熟悉他們,說:「他老婆患絕症兩年,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末期了,
只剩下半年的時間可活,好在她求生意志甚強,竟然捱過了兩年,不過,
她的身體眼見著是越來越不行了, 不知道還能熬多久。」

醫生搖著頭嘆息,我的心一沉。這以後,再聽見他打電話,
我心裡便有壓不住的怒氣。這個男人,真是的,老婆都病成那樣了,
他還一天到晚地使喚他老婆,男人的心,是過於粗線條還是本來就像石頭那樣硬?

他用紅筆在日曆上重重地勾了個圓。 他說:「老婆三十五歲生日快到了,
讓我幫著他參謀參謀,要送什麼給老婆好呢!」

玫瑰、生日蛋糕,唔!太沒有新意了;鑽戒,不行,買不起,
他一本正經地思量著。

我終於忍不住,一句話沖口而出:「你呀,什麼都不用送,以後別再使喚你老婆,
讓她過兩天清閒的日子就行了。」

他不以為然地笑笑:「那怎麼行,她是我老婆,不使她使誰呢?」

你老婆都快死了,你還讓她做這做那,你還是不是男人?
你對你老婆,有沒有一點點疼愛憐惜啊?我的眼神裡充滿了鄙夷,
眼前的這個男人是那麼的面目可憎。


他的笑容慢慢地收起,說:「你是不是覺得只有對一個人付出才是愛?
其實向一個人索取也是愛。她剛生病那段時間,我想著她留在這世上的時間也不長了,
說什麼也不能再讓她為我操勞。我什麼家務也不讓她做了?
只想著要讓她吃好、玩好,休息好。可是她的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差,她對我說,
她覺得自己這樣像廢人一樣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了,不如早點去了的好。
我說,我不讓她走,她做的紅燒肉我都還沒有吃夠呢!
我開始像以前一樣要她為我做這做那,她的臉色慢慢紅潤起來了。
那時候我才明白,愛一個人,不僅僅是付出,也需要被對方需要著。」

「所以,我會跟我老婆說,我要她給熨襯衣,我要喝她燉的湯。
你知道我老婆是怎麼說的嗎?她說,當她咽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
她也會做幾個好菜給我放在冰箱裡。
被人需要是一種幸福,我只想滿足老婆的這種幸福。你明白嗎?
因為愛,所以才一個勁地索取,愛一個人,就要給她愛你的機會。」

他的聲音哽咽起來。而我,直到那一刻,也明白了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我終於懂得,假如你真的愛一個人,
那麼你一定要讓他感覺到他是被他需要的,給他愛你的機會。


------------------------------------------------------------

相對於邱妙津的某一篇日記
說因為無限索取愛而使情人無能掉了
這篇是希望藉由索取  讓對方有機會來愛人
覺得很有趣

我想人就是因為都需要愛和被愛
所以衍伸出索取和被索取的模式
兩邊平衡不偏廢 我覺得才是最完整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晴舫
每隔幾年,他總是需要城內遷徙一番。租金調漲,他住不起他現在的房子,只好搬走。

尾隨房屋仲介員,進入一棟又一棟公寓,打開一扇又一扇窗戶,站在一個又一個陽台,或高或低,他眺望,再眺望,還是只能看見城市的一角。身後,房屋仲介員的目光半冷淡半忍耐,觀察他在陌生公寓遊走著。這是他們今天參觀的第五間公寓,若連同前兩天看過的單位,已是第十八戶。房屋仲介員雖保持禮貌,他那善於追逐商機的眼神卻已毫不留情地評量眼前這名客戶的斤兩。

這些房屋仲介員,什麼都瞞不過他們的眼睛。你能買只名家錶,開輛敞篷跑車,偶爾大方給小費,藉此放放煙幕彈,迷濛你的身家實力。但是,從你正在搜尋的房子,它的價位、地段、尺寸、建材、建齡,房屋仲介員就像拿到一張你的金融生理透視圖,連你這具身體未來能付多少年的房屋貸款,他都清清楚楚。

他轉過身來,假裝問了幾個關於這間公寓的問題。房屋仲介員的回答也十分公式化。你知道,仲介員知道,你不會要這間房子。從你進門的當下,你吸進肺裡的第一口氣,就已決定了你跟公寓的緣分了。

怎麼沒有人寫過關於愛情與公寓之間的強烈類比。你怎麼解釋一見鍾情,就描述你走進一棟公寓的初始感動。全城有無數高樓,每棟高樓都有無數窗戶,你卻挑中了那棟最矮最舊的老樓,連電梯都沒有。站在只有灰塵的空蕩公寓裡,你卻能輕易想像自己每個夜晚睡在這裡的模樣。你怎麼描述愛情給你的暈眩,如同,你第一次見到這間公寓,就渴望與它天長地久。愛情的發生如此神祕,你當然說不明白,為何是同一棟公寓的同一樓層,不是隔壁那戶、卻是這戶深深吸引你的注意。最後,你只好說是化學作用。人跟屋子之間的愛情,就叫風水。

你愛上了對方,對方不見得一定會回應你的愛情。他其實很想要這間公寓。他很確定。問題是他不曉得他能不能負擔得起,畢竟他被迫放棄了他的舊公寓,只因為時過境遷,當初讓他搬進去的條件都不復存在。

一個人跟一間公寓之間的關係能有多久,三個月、兩年,還是十年。在我們這些仍活在世上的人之中,有多少人擁有那份獨特的幸運能安居於同一棟公寓一輩子,跟同一個人相愛一世。你在街頭尋尋覓覓,偶爾教你遇上一棟房子或一個人,你滿心歡喜,以為從此就擁有了安身立命的幸福。多年後,你發現自己仍躑躅街頭,還在繼續尋找你夢中的房子;和,那個人。一份契約也不能代表什麼,訂契約就是設想終有分手的日子。你搬進公寓的那一天,就是沙漏鐘翻轉,開始倒數。

告別了他的房屋仲介員,晚餐前,他一如往常沿著市街走路。多少次,他佇立於黑暗的街頭,仰望那些他喜愛卻始終無緣搬進的房子的窗口,夜風彷如一隻猶疑不定的手,不知正要拉開還是關上窗簾,璀璨燈光從半敞窗口流瀉到地面的街上,灑在他光裸的仰面上,四周漫著閃爍的光塵,彷彿夢境。他並不羨慕那些住在那些公寓的人們及他們的生活。就算他終於如願以償搬進那些公寓,他相信他的人生也不會真的因此更豐富。但他喜歡在街頭散步時抬頭探望那些窗口,他們就像遙遠的星星,不要求他的理解,卻帶給他慰藉,又像他兒時的夢想,時時在他頭頂上繼續看照著他。

正是這些在夜晚發光的公寓窗口,不加挑選地接納了我對於人生的所有想像,帶領我活過整座城市的領域。他不禁這麼想。如果沒有那些公寓窗口,我將會多麼孤獨。

【2008/08/08 聯合報】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曉風  (20080721) 

她如果談了戀愛,就知道,描述戀愛其實最好是沒有談過戀愛。

      1

     朋友的女兒還在讀大學,她著手寫了一篇武俠小說──哦,不,事實上是寫了半篇小說,因為寫到一半她便罷手不寫了。

     唉,寫到一半的小說聽來是多麼令人沮喪啊,簡直像織了一半的布遭人剪斷,或煮成半熟的餃子忽而遇見停電。此女幼慧,叔叔伯伯阿姨都很看好她,但她就是不肯把那篇小說寫完,老媽催她,她竟說出一個奇怪的理由:

     「我又沒有談過戀愛,這一段我是寫不下去了。你要我寫,那,你去幫我找個男朋友好了!」

     老媽一時氣結,暗中抱怨此女明明是懶惰,卻把理由編成如此這般。我聞

     其言,不禁大笑,我說:

     「哎,哎,你這女兒果真是沒有談過戀愛。她如果談了戀愛,就知道,描述戀愛其實最好是沒有談過戀愛。真的談了戀愛,寫出來未必能直逼愛情……」

     這一段話說得有點像繞口令,可能讓聽者更糊塗了。我想只好找些例子來說明吧!

     2

     一百一十多年前,英國的作家王爾德講了一個故事給法國的作家紀德聽,故事後來被人按上一個題目叫「講故事的人」。在我看來,這故事簡直是《老子》中「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的註解。

     故事是說有一個人愛講故事,所以頗受村民歡迎,他會在返家時鬼扯一些奇遇,例如途經森林,驚見牧神吹笛,仙女群舞。途經海岸,又見三個美人魚以金梳梳理碧髮,聽者覺得極其精采。不料,他後來竟果然碰見自己描述的景像,當村民又來相詢的時候,他卻噤聲不語,只說,我此行一無所見。

     3

     一八四四年出生的亨利盧梭其實終其一生都住在法國,他的職業是收稅員,但他當過四年兵,四年中遇見不少同袍是曾去過墨西哥的。透過這些同伴或忠實或不忠實的描述,他居然也感受到一些南美風情。之後他又跑到城市中的植物園去寫生,觀察非洲熱帶植物。一八八九年,當時他已經四十五歲了,由於巴黎辦萬國博覽會,他也就間接懂了一些塞內加爾、東京和大溪地。就這樣拚拚湊湊,半揣度半狂想,他居然畫出一派恍忽迷離亦真亦幻的作品,如「睡著的吉卜賽人1897」或「夢1910」都令觀者傾倒入迷,連畢卡索也景仰其人。

     那蠻荒世界的滿月,那榛莽深林中綠瑩瑩的獅眼,那站在幽明交界處的吹號的土著,那炫麗的果實和鵲鳥(那鳥,彷彿是吃了身旁暖橙色的豐腴的熱帶水果才變得有個同色同型的肚子)。以及那華艷不可方物的裸女,明明身在林藪,卻自有一張絲絨沙發供她展示玉體……。

     我深愛那個從來沒有去過非洲也沒有去過墨西哥的盧梭。他的狂亂描述彷彿神醫,雖隔簾懸絲把脈,竟能一一說盡帳內女子的五臟六腑。

     4

     民國九十五年三月,我應邀去淡大聽葉嘉瑩教授講「詞」,葉教授八十多歲了,風采依舊照人。滿堂崇拜者,引頸以待。她是美麗清雅而又智慧靈明的。她的生平又有些傳奇性,聽她的演講的確是無趣生活中的盛事。但那天她不知怎麼說著說著就忽然冒出一句話,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在長輩安排下結了婚,而她此生最大的遺憾便是不曾談戀愛,如果有來生,一定要談一場戀愛。

     可是,如果有來生,談過一場好戀愛的美麗聰穎的那女子會比此刻的葉嘉瑩教授更好嗎?經她詮釋的情詞會更細膩嗎?經她吟誦的詩會更摧人淚下嗎?「無憾」以後的葉嘉瑩教授又會以什麼面目活在來世呢?

     5

     神父無妻,卻反能指導婚姻。男性醫師不懷孕,也自能指導生產過程。梅蘭芳並沒去作變性手術,卻能委婉唱出某個春天花園中的女子杜麗娘的情根慾苗……。至於死,誰都沒死過,卻有人把死寫得浹髓淪肌。

     6

     誰說要談完一場戀愛才能把小說寫好?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書的藝術》新潮文庫 志文出版社

叔本華 等箸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log.pixnet.net/twghome/post/5349961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於: 別急著吃棉花糖 

棉花糖計畫的五個步驟

1.      你需要做些什麼改變?現在的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來停止吃棉花糖?你願意付出些什麼來改變?

2.      你的強項和弱點是什麼?你需要改進的是什麼?你要怎麼做,才能夠有最好的進步?

3.      你最主要的目標是什麼?找出五個主要目標,把它們寫下來。然後再寫下你需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些目標。

4.      你的計畫是什麼?把它寫下來。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目標,絕對沒辦法完成它。

5.      你要怎麼做才能讓你的計畫付諸實行?你願意在今天、明天、下個禮拜、明年做些什麼,好讓你的目標完成?

 

 

棉花糖守則

1.      要預測一個人未來成不成功,能不能延遲享樂是很重要的指標。

2.      成功的人說話算話

3.      不要一開始就把棉花糖吃掉。等待對的時機,這樣可以吃到更多棉花糖。

4.      凡事要從長遠來想。一塊錢的倍數累積三十天,會超過五億。

5.      要從別人身上得到你想要的,一定要讓別人想幫助你,並且信任你。要讓別人按照你的話去做,最好的辦法就是說服他們。

6.      成功看的不是你的過去或現在。當你願意開始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時,就是成功的開始。

7.      目標+熱情+行動=平靜

 

最後要記得:今天你所做的選擇,會在明天帶給你大大的收穫—只要,你別那麼急著……吃掉棉花糖!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此渴望

【簡媜】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特約記者劉斐雅典報道 毫無疑問,張怡寧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女單選手之一,但王楠始終如同大
山般橫亙在她的面前。現在大山已經“倒下”,張怡寧離自己的第一枚個人奧運金牌越來越近。但
冠軍夢就如同一個“心魔”一樣,張怡寧要想真正在雅典完成稱後的霸業,她首先必須戰勝“心魔”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應台的生死大問》永恆的關懷(下)

龍應台:幫助社會很重要嗎?

聖嚴:是很重要,這是另一種建設,譬如幫助社會的安定和諧。現在你的文章發表之後,讀者有兩種反應,正面、反面的都有。這對社會也有幫助,就是你提出正面的批判,對正義的釐清,對事情的觀察。但是不是讀者看了你的文章,就一定照著你的建議去做?不一定,可能有一部分會被採納。

龍應台:我倒不是關心這個,而是說,當你去思索生命的根本問題,寫作這件事就變得無關緊要,根本沒有意義。您難道不鼓勵我乾脆不要寫作,而去思索生命更大的問題?

聖嚴:寫作是有用的,我還是這麼講。你點了一把火,帶動很多人的反應、討論,形成一種影響。寫作是你的特長之一,但是宗教的探索,那是另一種態度。不能以寫作的態度來探索宗教的深層內涵,這兩種態度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我是佛教的宗教師,也是佛教學者。當我研究經典文獻之時,我是抱著做學問的態度,進行文獻的研究考證;可是信仰不同,信仰是我的生命。像我手上經常拿著一串念珠,我時時刻刻都在念佛──念阿彌陀佛。可是如果從學術考證來講,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根本沒有阿彌陀佛這樣的一尊佛。又譬如觀世音菩薩,並非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佛經記載從釋迦牟尼佛口中講出的;再繼續考證下去,觀世音菩薩並非一開始即有,而是在西元前二世紀左右才有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出現。但是從此以後,經典記載的觀世音菩薩事蹟愈來愈多,而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非常豐富,那就漸漸形成了觀世音菩薩信仰。

如果從學術的角度探究,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是不成立的,而阿彌陀佛的信仰也有問題。但我還是經常念佛,經常念觀世音菩薩,甚至我說,法鼓山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卻是信仰的功能,不僅對我自己非常有用,也幫助了許多人。許多人在失意、絕望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藉由信仰的力量通過難關。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修行的寂寞是最高等的寂寞

龍應台:法師您是否曾有寂寞的經驗?對您而言,什麼叫作寂寞?

聖嚴:寂寞有不同的層次,如思想上的寂寞、情感上的寂寞,和修行的寂寞。

思想的寂寞,就是思想、觀念上的知音難逢。情感的寂寞,是生活之中缺少伴侶,沒有家人、沒有朋友,或者沒有情感的伴侶,自己一人孤單生活。另一種是修行的寂寞,譬如閉關修行,需要一個孤立寂寞的空間,不受外在環境干擾,才能好好往內心去探索、體驗。像這樣的修行,別人看起來很寂寞,但修行者自身卻覺得很充實、踏實,非常安定,而煩惱少。

修行的寂寞是最高等的寂寞,釋迦牟尼佛的修行也是寂寞的修行,這對修行人是必要的過程。現在在台灣、西藏,以及南傳的泰國、緬甸,都不乏閉關的出家人或者在森林中修行的法師,他們看起來很寂寞,但是他們的精神非常充實、愉快。

龍應台:您提到閉關修行,其實並不寂寞,反而很充實。但是如果沒有信仰,可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聖嚴:沒有信仰的人生,就沒有落實感、沒有踏實感,也沒有未來感。那樣的人生是很空虛的。

空虛與寂寞,事實上是一體的兩面。沒有將來的希望,沒有生命的踏實感,沒有人生的著力點,所以空虛、寂寞。有了信仰以後,覺得自己不是孤單一人,而與諸佛菩薩常在一起。比如我閉關的那六年,人家看我是獨自一人,但是對我來講,我是跟過去、現在的無量無數諸佛在一起。可能有人會說,當我閱讀之時,我也與書中人物在一起。假設書裡人物是孔孟,那是不是等於每天與孔孟對話?而孔子孟子經常保護我,跟我在一起嗎?一般不會有這種感受。但是信仰讓我覺得,諸佛菩薩是恆常跟我在一起的,不管何時何處,我都覺得很安全。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過去的錯誤,可以反省,可以懺悔,但不是後悔

龍應台:有沒有什麼時刻,您會對自己有所懷疑?譬如對自己的作為、處境,或者生存的狀態產生懷疑?

聖嚴:懷疑的原因,是對自己走過的路,說過的話,以及自己的未來沒有確定感。實際上就是沒有信心,對過去的價值沒有信心,對未來的自信也不足。

已經過去的事,不需要後悔。後悔就代表否定自己從前的作為、過往的價值,覺得不正確,那表示自己很愚癡。如果是這樣子,那麼對於現在熱切投入、非常堅定的事,可能幾年之後也會後悔。這樣經常在反覆懷疑之中,對自己好不好呢?

過去的錯誤,可以反省,可以懺悔,但不是後悔。懺悔是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告訴自己從此不再犯。要知道當時的環境就是這樣子,不需要後悔,否則往前的路也跨不出去了。

人對自己存疑,這是正常的,但不需要否定自己的過去,否則無法繼續往前走;不往前走,那就永遠沒有出路。我還是鼓勵你繼續寫作,但是信仰的部分要加強。

龍應台:我自己有許多疑問都與信仰相關,也就是關於生死這門大課。我自己感覺到,如果這問題再繼續追索下去,就會顯得我在觀察社會寫就文章這件事是非常不重要的,這種感受對我來講非常激烈。雖然不知道這麼往下走會走到哪裡,但我覺得我會停止寫作,至少這一類的文體會放棄。當你覺得生死課題才是真的課題,眼前所見國家發展、社會現象都顯得無關緊要,而我是一個作者,如果我覺得這個議題無關緊要,我是不可能去寫的。把柴火拿掉,火是點不成的。我現在很接近這種狀態。不過既然要探索,就一定要繼續深入,我不可能為了保留寫作而停止探索。

聖嚴:如果是這樣子,你會成為一個大修行人!而你的才華,可以有另一面向的發揮,不是寫作現實層面的關懷,而是永恆的關懷。

龍應台:對!這是大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旦你開始去探索永恆的關懷,那麼眼前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對我而言是這樣的。

聖嚴:現實是你的時間就這麼多!當你探索永恆的關懷的時候,現實的關懷就必須放棄。你必須選擇。像我是個和尚,我只做和尚的本分工作,有些人希望我也能扮演其他的角色,但對我來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宗教重視從現實生活到永恆的生命都需要關懷

龍應台:您現在弘法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弘法工作的成功,並不能代表您個人面對這個大宇宙的修行功課已經做完了,對不對?

聖嚴:你這話是正確的。我們講修行菩薩道,一定是從體驗生命的本質開始,生命才能夠踏實。如果生命不踏實,而要去做社會關懷、社會工作,那是有問題的。

而我對生命的體驗,是跟修行的信心連在一起的,然後推及至各種社會關懷的工作。這與一般公益團體的做法不同,我們提供的是永恆的關懷。一般的社會服務、社會運動,多半給與現實上的關懷,而我們重視從現實生活到永恆的生命都需要關懷。比如說臨終關懷,我們會給與佛法,告訴臨終者和家屬永恆的生命是存在的。家屬在接受這種觀念的時候,對往生者有懷念,但沒有恐懼,也不會有失落感。

龍應台:可是這還是屬於您為社會付出,為社會關懷的層面。以一般人來說,除了現實的社會層面,還有一種自己對於永恆的探索。譬如我的社會層面是寫文章、教書,或者辦基金會,對您而言,弘法、教育與臨終關懷這些事,也還是屬於社會關懷的工作。我要問的是,您個人對於永恆探索的這一部分,您所有的疑問都已經找到答案了嗎?

聖嚴:對我來講,我不會有疑問,我對自己不會懷疑。為什麼?我只要一點通,全部都通。這種經驗和感受是愈來愈深的。還有,我的信心,也與服務人群有關。當社會上有愈來愈多的人接觸到法鼓山的觀念和方法,而在生活中多一些自在、少一點煩惱,那就是最好的成果。這個時候,我對自己的信心愈來愈強,愈來愈深。

龍應台:所以您的探索,不是一路愈走愈深的,不是很多疑問一個一個解決;而是一點通,全部通!突破一個點之後,就是一片平地了?

聖嚴:通了以後,還會有成長。通的意思,一種是佛法觀念的通徹,一種是修行經驗的通達。觀念的通,是我對基本佛法的認知;修行的通,則屬於內心的經驗,內心的經驗一旦通透以後,就不會消失,而是繼續地成長。

因此,我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貢獻出來,讓其他人也得到利益,於是我的信心更加深了。跟人互動的時候,我自己的修行也在成長中,就是所謂「教學相長」。現在我辦教育,帶著我們的團體,我自己也在成長。如果我關起門來打坐、看書,不一定有這樣的成長。

不追求歸屬,就是最好的歸屬

龍應台:您這個「通」的境界,讓您覺得在宇宙之中有種很安定、很清澈的歸屬感,是這樣嗎?但是我想請教,這個清澈,與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鄉下老農,他可能沒有很多疑問,生活中一樣感到安定的歸屬,其間的差別在哪裡?

聖嚴:我是沒有歸屬的歸屬。不追求歸屬,就是最好的歸屬。以修行來講,初入門者是需要有歸屬感的,要有實踐的方法。所以法鼓山提供了長短期的念佛、打坐課程,從念佛、打坐的練習之中,把自己的心安定下來。我們的心,總是向外追求、追求、追求;修行則讓我們練習放下、放下、放下。把一切放下,沒什麼好追求的,到最後,內心無有恐懼,沒有什麼是不安全的,不需要找避風港,這才是最好的歸屬。

沒有歸屬的歸屬,並不是在虛無縹緲之中尋找一處歸屬,而是現實生活之中,任何一時一處,都是我的歸屬,即使大風大浪,也是我的歸屬。

我還是要強調,信仰必須從實踐開始;實踐的時候,自然會產生身心反應,但不必在意,也不要執著。有了一定的修行體驗之後,身心反應也就無關緊要了。以我來講,現在我聽到什麼、看到什麼,都當成是妄想、幻覺。追求身心的反應,反而是一種累贅。但這是龍小姐你現在沒辦法瞭解的事。信仰需要實踐,實踐就會有體驗,當你自己感覺到了,你不得不信。

龍應台:您是要告訴我,像我這樣的人,一開始先要把所有理性的邏輯都放開,去接受信仰,有了體驗之後再說,您是這意思嗎?

聖嚴:還是要試探,不要一下子把左手放開,右手也接不上來。試試看吧!不要弄得兩邊都落空。

龍應台:現在許多知識分子都信佛了,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他們覺得我特別不開竅,沒有智慧。

聖嚴:知識分子很難開竅!

龍應台:因為知識分子的「我見」特別深、特別固執,是不是?

聖嚴:對知識分子來講,「我見」就是理性主義。中國的讀書人學佛的很少,特別是文史哲領域的學者;他們也許佛學懂得很多,但不會來學佛。

龍應台:這是知識分子的理性主義特別強。而西方的知識界呢,他們的態度是不是也一樣?

聖嚴:對於信仰,東西方知識分子的態度很不相同。中國的知識分子主要受儒家影響,對佛教保持距離。西方的知識分子多數都有宗教信仰。還有,現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之中,學理工的人反而容易學佛,因為他們重視實證,理論上可能還不通透,但是方法對他有用,那他就相信了。比如說現任台大李嗣涔校長,他是科技人,但他對宗教不否定,而且有深入的體驗。

龍應台:是嗎?反而是學人文思想的人,不容易進入佛教!但是請師父不要放棄我,我對宗教的心是開放的。師父建議我怎麼開始探索宗教呢?

聖嚴:建議你先看幾本佛書,有機會也要開始實踐了。

【2007/04/14 聯合報】@ http://udn.com/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應台的生死大問》永恆的關懷(上)

主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龍應台(作家)

時間:2007年3月11日

地點:法鼓山第二大樓502會客室

「聖嚴法師,我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您嗎?」

3月11日下午,作家龍應台女士上法鼓山拜會聖嚴師父。這是她第二次專程探望師父。原來只是一次單純的拜訪,就是看看師父是否安好;可是來訪之前,與她聯繫的法師在電話裡探問:

「有沒有特別的問題要請教師父?」

「沒有,就是單純的拜會。」龍應台說。可是掛了電話之後,「有沒有問題」的這一問題真的構成問題,在她心底多次迴盪湧現,於是她開始慎重思索向師父請益的這件事。

春雨經日,周日才稍放歇,但山區濃霧未開,氣候仍然不定。午後的會客室裡,龍應台見師父一派精神爽朗,法體康健,當下覺得欣喜。原來她想這樣的探望就好,可是她繼而發問了,什麼問題都可向師父請教嗎?師父頷首。

「我想還是三年前的那個問題──關於生死。」

地球會毀滅,人類的文化歷史會消逝,但生命是永恆的

龍應台:我來之前,果本法師在電話裡問我:有沒有特別的問題想請教師父?我說沒有,就是一次單純的拜訪。可是掛了電話之後,我開始想,如果一定要有一個問題請教聖嚴法師,那麼,我想還是三年前的那個問題──關於生死。

自從父親三年前過世之後,我才開始比較嚴肅去思考生死。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很晚被啟發的人,但我覺得,一旦開始思考生死的問題,大概就離宗教比較近了。可是三年之後,我要跟師父報告的是,在這個題目上,我還是沒什麼進展,可是這問題從未被遺忘。

聖嚴:你是沒有探索,或者說你探索的方式是思想、思維,那是你的慣性使然。你並沒有真正去體驗自己的生命,也沒有真的想要體驗屬於生命深層的部分;僅僅依憑思想、理路的方式去思索,而希望生命能有新的啟發,那是很難的。

通常的人,在面臨親人過世,或者自己遭逢重大難關而好不容易走過來的情況,會產生一種反省;那是向內心的反省,而不是從外境去推敲、去考察。也就是說,信仰這件事,不是研究、推敲可以達成目標的。

信仰是自己對生命的體驗。有些事情,如果缺少信仰,怎麼也無法解答;有了信仰之後,至少有一部分的問題能獲得解決;由此再繼續深入、繼續往前走,就可以漸漸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但是,一般人講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通常是指對他人付出,對社會關懷,至於是否有一個永恆的生命存在,不見得在關心之列。永恆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是文化、歷史嗎?這只說對一半。人類的文化、歷史會隨時間生滅,甚至地球也有毀滅的一天,到時候誰也不知道孔夫子是誰,釋迦牟尼佛究竟何人!地球會毀滅,人類的文化歷史會消逝,但生命是永恆的。為什麼說生命是永恆的?因為除了文化歷史的生命之外,尚有我們自己個人的精神生命存在,也有人稱為「靈」的生命。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精神的生命就是「福」「慧」兩種功德。「福」是為眾生奉獻、造福,「慧」是般若,是無我的智慧;這兩者的生命都是永恆的,不僅僅存在於一生一世,也不受限於歷史文化之中,而是生生世世地延續下去。佛教把修行證得福慧圓滿的人叫作「解脫者」,但是解脫者最後到哪裡去呢?不一定是在我們這個世界重複地出現,解脫者的存在是時間與空間所無法限制的,他隨時隨地可在任何一處時空出現,叫作「功德身」,也叫作「智慧身」。這是佛教對於永恆的生命的信仰。否則,生命徒然只在世間來來去去,最後又到哪裡去了呢?而人的價值又到哪裡去了?因為地球、宇宙終有毀滅之日,人的價值是否因此消失?若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是有一個永恆的精神生命存在的。

比如說,人往生以後到哪裡去了?佛教徒說去極樂世界。但究竟有沒有一個極樂世界呢?沒去過的人無從得知,只知道那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還有,在極樂世界裡接引化眾的阿彌陀佛,將來也有圓寂的一日,而阿彌陀佛圓寂以後,極樂世界還有誰來度眾、化眾嗎?有,有觀世音菩薩在那裡繼續度化眾生。只是觀世音菩薩將來也會涅槃,到時候自然有另一尊佛出現。是這樣的。

相對於極樂世界的清淨、安定,我們所處的人世,則是非常危脆、非常的短暫,叫作「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並非不好,反而有利於修行。在這個世界,我們一邊即苦即樂,也可以修福修慧。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就少有修福修慧的機會,因為大家都無憂無慮,也不需要他人的幫助。所以在極樂世界修福修慧的機會比較少一點。此外,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距離成佛之路比較遠一點、比較長一些。不過既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成佛的時間早晚,也就不那麼在乎了。

但是在沒有往生以前,我們總希望能在這個娑婆世界多培植福德,多增長智慧,以便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蓮位高一些,離成佛近一點。

信仰的一部分是因為需要

龍應台:法師,在您的人生之中,是否曾有一個比較大的矛盾是要解決的?

聖嚴:我是個宗教師,我的信仰不會有矛盾,但是信仰這件事,確是有矛盾的。如果從邏輯、考證與分析的角度來看信仰,信仰便是矛盾的。

信仰是屬於個人的體驗。譬如有了信仰,覺得對自己有用,對他人也很好,那就相信吧!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如此,天主教、基督教或者回教,在某一個層次都是這樣的。如果一定得從邏輯、理論、哲學的角度來探索宗教,那就不談信仰,純粹作學術研究,也未嘗不可。只是研究宗教與信仰不同,前者無法深入信仰的內涵,也沒有辦法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功德。

龍應台:您的意思是說,信仰不是一種探索的結果,而是一種態度;一開始就是一種態度?

聖嚴:信仰的一部分是因為需要。比如達賴喇嘛曾經舉例,佛教講因果,可是因果無法以現實證明「兌現」;即便如此,因果還是存在的。只要你相信有過去世、有未來世,因果便成立了。如果執意不信有過去世、未來世,那麼因果就講不通了,因為那是看不到的。

許多的人很矛盾,一方面想獲得佛法的利益,但又不相信佛教講的因果。在我看來,這些人是被理性、邏輯給障礙了,所以信仰進不來。另一方面,為了獲得佛法的利益,而相信可能無法「兌現」的三世因果,這樣的信仰是否等於迷信呢?這要看信仰的內涵與作用。對於自己不明白的事、無法解釋的現象,充滿懷疑而煩惱不已;但是接受信仰以後,煩惱、問題就可減少一些。如果是這樣子,為什麼要否定信仰呢?

信仰之中,確是有一部分無法以常理解釋,也沒有人可以提供解答,但是信仰的力量確實存在。譬如有一尊觀音像,受到佛教徒的禮敬崇拜,許多的人都來拜,而觀音只是靜默不回應。不回應就代表沒有感應嗎?這是因人而異,不相信的人很難有感應;相信的人,通常會有感應的。

龍應台:您的意思是說,所有宗教的本質都是先有信仰,才有下一步。是這樣嗎?

聖嚴:比如你的父親三年前往生,你相信你的父親從此消失不見嗎?還是你相信你父親的生命仍然存在?

龍應台:我就是不知道我應該相信什麼。

聖嚴:通常的人在情感上,希望它是存在的。

龍應台:對,但是我們受理性教育的人,又會打一個問號!

聖嚴:你打了問號,信仰就不存在。有的人根本不在乎人死之後的精神存有問題,既然已經往生,也就什麼都不留了。這是唯物論者的觀點,只有物質消滅,沒有精神延續的問題。可是在中國人的傳統社會,生死不是那麼決斷的事。暫且不論佛教觀點,傳統的中國文化也相信生命是延續的。譬如孔夫子講:「未知生,焉知死!」對討論死亡這件事雖然存疑,但也不否認。又說:「祭神如神在!」肯定祭祖追思是有其需要的。這是儒家思想對社會的一種正面的安定力量,對社會倫理價值的維繫,有很大的作用。

儒家也相信「天」的存在。天,其實是一個虛無的思想,並非有一個具體的天存在。中國人崇拜天,信仰天,相信活著之時,人上有天;人死之後,則墮入陰間、黃泉。這還是相信人死之後有一個去處,生命還是存在的。

從佛教的觀點,生命是生生世世存在的相續,不因一期生命的結束而中止。佛教是如此看待生死,對信仰者也是一種安慰。

過分關注現實世界,會阻擋對深層問題的探索

龍應台:您剛剛說我這三年的探索不夠,確實如此,而且我發現,我只是一點點的探索,都已經看到一個矛盾,也許是因我的智慧太少。譬如當我認真去讀、去思考生死大問之後,哪怕只是淺淺的觸碰,我馬上會覺得自己在現實世界的一切作為,譬如寫作,立刻顯得空虛無用。那價值是立見分明的。如果我在這個探索上再認真一點,我會馬上停止寫作這件事,這樣的情緒已經很強了。

聖嚴:聽起來你像是一個極端主義者。如果講比較、批判之心,其實我對政治、現實社會,內心也會有批判的聲音,可是身為宗教師,我的工作是以佛法關懷大眾、教育社會、安定人心,縱使對現實社會憂心、感慨,但仍不影響我的本分工作。

龍應台:您難道不覺得如果對現實世界過於關注,其實是會阻擋你探索比較深層的問題?不是嗎?

聖嚴:這是正常的。問題在於你自己希望在哪一方面貢獻?是向內心的深層探索,還是發揮專長來幫助社會?

【2007/04/13 聯合報】@ http://udn.com/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Lawaly

==2006 fall==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歲月跡痕》十年瞬間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間》介入與抽離 簡政珍

許多人以激情抒發情感,以熱度的顯現,當作是否真摯的檢驗。某方面說來,這樣的體現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一精闢好文:)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