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books.com.tw/books/series/series9867158849-5.php

前言:創意魅影


創意領風騷


今(2006)年我在史丹福大學演講關於創意。一位商學院的MBA學生問我說:「創意可以
學嗎?」我反問他:「你們商學院不是有教嗎?」他說:「有吧。我們有學各種腦力激盪
和另類思考的技巧。」談下去之後,我發現他要的不是那些技巧,而是創意本身。


這簡單的對話說明了多數人對創意的誤解。腦力激盪和另類思考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往往
未能有效達到目標,因為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創意本身。我們對創意本身的了解不足,
才誤以為技巧就是本體。這種誤會就像一個人學了很多管理技巧,就認為自己已經懂怎麼
做生意了,或者一個人站在游泳池邊,學會各種急救自救技巧之後跳進水裡沈下去,然後
埋怨自己「為什麼不會游泳?」


創意是人類最嚮往的一種能力,但我們卻不了解它,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它。專家學者
預測世界即將從「資訊時代」轉向所謂「概念時代」,創意也將成為新時代中最重要的工
具。最大膽的預測還認為MFA「藝術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將擊敗MBA,成為工
商社會最受歡迎的學位。



「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風靡全球、最魔幻的流行名詞,各國努力開發這個新興產業。
諷刺的是,長期以來,文化創意正是各國政府所忽略,甚至打壓的。這些年在台灣,政府
也熱中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似乎找不到明顯的努力方法,只是模糊地感覺到靠創意
可以為國家賺大錢,像好萊塢、像比爾•蓋茲、像韓劇一樣,由創意帶領市場,創造市場
。「他們能,我們也要。」於是我們想出各種方法試圖「經營」創意。到後來,「文化創
意產業」原來是為「產業」服務,而不是為「文化」或「創意」服務。創意變成不過是資
本市場的另一項可剝削的原料而已。



這其實也沒問題。從古到今,創意本來就是令人類致富最重要的工具,但即使創意要產業
化,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創意產品,如何推動創造市場的金雞母?對於亞洲許多國家而言,
問題的核心就是領導階層本身缺乏具創意的視野,缺乏創意。這形成了一個難解的循環:
在缺乏創意的環境之下,如何創造創意?



社會的創意假象



記得念高中的時候,我還沒接觸戲劇(當時台灣還沒有「劇場」這行業),心中嚮往做畫
家。但建中當時每週將近五十小時的課表中,只有一小時的美術課,這節課也經常被取消
,給同學更多時間自習,我只能儘量自己摸索。聯考時,我報考了當時最著名的師大美術
系。加考國畫術科的時候,我進考場坐了下來,好好端詳面前聯招會發的宣紙,然後磨墨
,靜下心,希望能畫出一幅具創意的國畫……當時我稍抬頭一看,嚇了一大跳!周圍的考
生全都畫完了!太驚人了!數十位考生,每人都畫好整整齊齊的山水,而我,還坐在那邊
培養情緒!原來每一位考生早就練好他們要畫的國畫,背好了,像是從心中「默寫」出來
,然後交卷!看樣子每一位也都上同一家補習班,因為畫的都差不多。



可想而知,我沒考上。回想起來,當時的失敗對我日後並不見得是壞事。

時間快轉。好多年後,我念小學的女兒參加演講比賽,學校事先公布十個題目,讓學生臨
場抽題發揮即席演說的創意。其中一個題目叫「我的爸爸」。我女兒有兩個同學在《國語
日報》上找到一篇叫「我的爸爸」的文章背了下來,準備萬一抽到時可以派上用場,反正
總不會兩個都抽到同一題吧!但是事與願違,兩個都抽到同一題,而他們竟然不會講了,
台下一片愕然。



這是什麼社會?「我的爸爸」,同學居然不會講,還要去參考《國語日報》,找一篇來背




僵化的創意



這兩個例子顯示出雖然時代在往前走,但我們的創意還在原地踏步:社會忙著將創意模式
化,卻沒考慮到創意是超越模式及既定框架的。在亞洲,這個問題特別嚴重。發揮創意的
重要條件需要強烈的個人主義獨立思考及行動能力,而亞洲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型還不太久
,我們的血液、集體意識中對傳統社會印象仍鮮明,還是習慣傳統集體價值凌駕於個人權
利及表現之上。在快速變化的消費社會中,個人對制式概念的認同無形中扼殺了創意。我
們很容易自動接受各種社會加諸於自我的制式觀念及想法:「生活應該如何過」、「什麼
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麼樣的對象才是好對象」、「買什麼樣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
」、「怎麼樣才算是一頓好吃的飯」、一個好假期……其實每一項選擇都充滿潛在的創意
,而我們居然願意在一切可能之中接受眾人的標準答案,然後花畢生的力量來符合這些標
準答案。



這樣盲目追求社會既定價值的生活方式是現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創意最大的先天殺手。
即使沒有人這麼規定,我們總是把視線放在別人制訂的界限之內。沒有人教我們如何擴大
界限,甚至毀滅界限;沒有人教我們,或許世界是沒有界限的。



雖然如此,隨處看看就知道台灣在制式追求的表層之下,還是充滿創意。這些年來,商人
發明出五花八門的產品與促銷方式,甚至充滿創意的詐騙方式。我們潛在創意因子有多麼
豐富,甚至狂野,光看新聞媒體就很清楚:在極擁擠的電視新聞畫面中,主播報一則新聞
、畫面放的是另一則、標題寫的又是另一則、跑馬燈跑的還是另一則!而最奇妙的是,我
們全部看得懂!這種新聞播法在別的國家堪稱前衛藝術,我們台灣真是太厲害了,居然把
它當做家常便飯。



確實,我們號稱繼承亞洲古文明的偉大發明與文化藝術創意傳承,近年來在創意方面成績
卻不理想。電影、電視市場除了被好萊塢襲擊之外,也被鄰近的韓國、中國快速侵佔,流
行音樂市場之低迷也反應創意指數的低迷。所有人的創意似乎放在產品周邊的包裝、行銷
及宣傳。這方面,我們似乎很在行,但曾幾何時,就像那泳池邊學急救而不懂游泳的人一
樣,我們已經不知道如何創造創意產品本身了。




第一章 創意二部曲



創意能學嗎?



創意能「取得」嗎?還是它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無法培養?



一般對創意過程的想法是這樣的:一個有天賦的人得到一個來自外在的靈感,然後根據他
的天賦,做出創意作品。這種說法等於承認創意是發生在人身上的事情,並不是可培養的
能力。



如果真是這樣,這本書就不用寫了。



這看法為何普及化,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太不了解創意。這也難怪,因為創意本身具有一種
神祕的色彩與力量,坊間又充滿各種描述創意天才的離奇故事,形成神話,讓我們認為創
意不是我的事,而是那些天才的事。



是這樣嗎?回想自己學習創意的道路上,確實,我曾師事於多位著名的老師,學到很多工
具運用到劇場藝術上,但沒有一位能教我創意本身——如何有創意!老師們甚至不認為這
是他們教學範圍內的事,他只能提供模擬的對象,其他是自己要去摸索的。



所以說,我個人學習創意的方式跟大部分創意人一樣痛苦、在黑暗中摸索。要寫什麼?如
何寫?透過一次又一次新作品的折磨,慢慢摸索,到某一天,開始掌握那神祕的過程,才
敢說自己對創作有那麼一點心得。多年以後,我自然也認為每一個人需靠自己摸索才能學
習創意,沒有人能教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